你善于思考吗?我们来看下面三个问题。
为什么在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中很少发现有人抽烟?
为什么在手机和电脑键盘中,最常用的“a”和“o”的位置对应的却是最不灵活的小拇指和无名指?
为什么工地上的安全事故往往出现在工程的中后期而不是前期?
你也许一下子还答不上来,但是 AI 可以很快给出正确的解释。我这里附上ChatGPT、Kimi 和通义千问分别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
图 1 ChatGPT、Kimi 和通义千问分别对三个问题的回答
看了 AI 的回答,是不是有一种被 AI 碾压的焦虑?其实不用担心,我们人类自身仍有优势可以对抗飞速发展的 AI,这些优势就在我们宝贵的大脑中。我在辅导两个从 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国际文凭)体系毕业的儿子的作业时,发现他们的国际高中课程有一套完整的教程,系统化地开发大脑的思维能力,而传统教育并没有提供这样体系化的思维训练。
上面的阿尔茨海默病、键盘分布和工地事故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三项基础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惯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我将过去 10 多年的思考,以及自己在所在城市开设的思维通识训练课程内容整理成书,从多个角度探索面向未来的大脑升级能力,我把这些内容总结成 5 大问题以及背后隐藏的 5 种关系。
问题 1 :面对 AI 的冲击,人类有何应对方法?在本书的第 1 章“智慧升级” 中,我用 9 个思维训练给出每个人可以习得的智慧升级训练方法。如人类特有的“反脆弱思维”,就是指面对资源匮乏或先天劣势,在一扇门被关闭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另辟蹊径凿开一扇窗。书中讲到的地处沙漠的以色列能最终成为蔬菜和水果 的出口国,凿开的那扇窗就是沙漠种植的滴灌技术,从匮乏到丰富,靠的就是这种 反脆弱能力。
只有思维能训练思维,智慧升级背后拷问的是外我与内我的博弈关系。如果我们允许一个个智慧升级的思维训练来不断丰富内我,我们的外我在遭遇 AI 的挑战时,就能做到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问题 2 :如何系统性地提升个人的智识水平?这个问题带出的一个核心挑战便是每个人一生必须面对的自我变革。我在第 2 章“变革之路”中,探讨了个人自我突破的一些思维训练,如用“动态思维”来破解死局。是等到万事俱备再一击制胜,还是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调整策略,一步步逼近目标?书中讲到了 WTO(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世界厕所组织)的创立者新加坡人沈锐华从 0 到 1 的动态思维,以及在他的动态思维带动下完成的一项奇迹:以一己之力开创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益组织。人与习惯之间存在一个互相驯化的关系,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会用勇敢的行动逼出一个个能取得工作成就的好习惯,然后在好习惯的加持下,完成一个个自我变革的成功突破。
问题 3 :如何看待人类与 AI 的关系? AI 乃人类创造的工具,所以人类与 AI 是造物主与被造之物的主属关系。如果把人类的大脑比作上帝的杰作,那么 AI 则是人类大脑的所造之物。作为工具的创造者,人类是从意义出发来开发 AI 的。要理解 AI 与人类的关系,就得从意义这个高度出发,第 3 章“意义构建”中的“高维思维”“升维思维”和“逆向思维”等,都是从意义构建的高度确立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自信,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史蒂芬·柯威(Stephen Covey)所言:Mental creation precedes physical creation,先有无形的心智创造,然后才有有形的物质创造。我们人类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心智创造上。
问题 4 :人类与 AI 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人类大脑的左脑与右脑的关系。左脑负责逻辑、规划和细节,右脑主管情感、创意和格局。
AI 的能力已经超越人类左脑的能力,但是右脑自主的情感和意义能力,才是人类得以驾驭AI 的独门优势。第4 章“情感连接”探讨了“设计思维”“共情思维”“文科思维”“社群思维”“故事思维”和“场景思维”等思维训练,如在“共情思维”一节中,我用一个 5S 实操模型探讨了人类独有的情感链接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共情力的实操方法。
图 2 5S 实操模型
问题 5 :人类发展的终极走向是什么? AI 帮我们把绝大多数的工作做了,未来我们人类需要干什么?人类会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随之而来的是对情绪价值的渴望和对人生体验的追求。所以本书最后一章“人生趣味”着重探讨人生的过程体验,它对应了人生的两个不同命题: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如果把人生看作一个有限游戏,那么在达成业绩、名望和财富等目标后,便“打卡”结束了,但人生真正的趣味在于体验过程,这是一个无限游戏。以好奇心为例,AI 可以不断延伸我们的探索疆域,但探索的驱动力来自人类独有的好奇心。在“好奇心思维”这一节中,我用一组物理概念来类比人类的好奇心:“知识是速度,好奇心是加速度;知识是电压,好奇心是电场”。好奇心背后的探索欲望,才是人类发展演进自在永存的内驱力,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言:“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充满好奇心。”
再来说说这本书创作的一些特别之处。既然是一本与 AI 相关的书,那一定要用到 AI 工具。本书的很多内容都运用了 AI 来开题、验证和给出案例提示。比如,在“创新思维”一节的写作中,我需要一个典型的跨界创新案例,就问了ChatGPT,它提供的一组公司案例中提到了 3M,由此让我联想到以前记录的关于3M 护目镜材料开发的仿生学创新案例。AI 的知识调用,可以快速触达最合适的案例,并结合不同观点给出组合建议。
这本书的写作前后历时 6 年,我最早构思此书缘于公司 9 年前引入的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财务机器人项目。为了把握好此书的专业深度与跨界宽度,我参阅了上百本书,还有“得到”App 上万维钢、吴伯凡和吴军等老师的一系列优质课程,以及“帆书”App 上的音频内容。本书直接引用的书籍和课程就有将近 60 种。为方便读者延伸阅读,我特意做了一个参考书索引,附在正文之后。
此外,这是一本关于思维训练的工具书,因而也提供了大量的思维模型。其中,有我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商业课程中学到的模型,如“商业思维”中“文明的商业社会以金融、会计、法律为三大支柱”的观点来自哈佛商业案例的总结,“故事思维”中关于好故事的“具体化、投入度和真实性”三要素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詹妮弗·阿克(Jeniffer Aaker)的 SEA 模型;还有一些来自经典书籍和课程的模型,如“模块思维”中引用的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颠覆性思维”中讲到的“松弛文化”和“紧张文化”都来自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此外,也有我自己做思维通识训练课程原创的思维模型,如培养好奇心的OPQ(三个字母分别代表“外部视角”“目的初心”和“发问质疑”)模型。这些模型是实践中萃取的方法论工具,让读者获得具有实操性的行动启发。这些模型全都经历过线下工作坊的验证讨论,大家读到的内容也汇集了所有工作坊参加者的集体智慧。
未来已来,AI 正快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人类从来没有被自己开发的技术禁锢过,相信这次 AI 工具的发明,也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文明辉煌, 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言:“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因技术而强大。”